苗栗縣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銅鑼服務據點-桐心會所揭牌典禮
發佈日期: 2025-11-05 12:14:00
發佈單位: 苗栗縣
原始連接: https://www.miaoli.gov.tw/News_Content2.aspx?n=286&s=901282
苗栗縣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第 3 個服務據點(會所),訂於 114 年 11 月 5 日(星期三)上午 9 時 50 分於本縣銅鑼鄉朝陽村 10 鄰朝東 50-6 號辦理揭牌典禮,第 3 會所由苗栗縣政府委託社團法人苗栗縣迦南身心障礙福利促進會辦理,取名為「桐心會所」,寓意會所夥伴,猶如家人,當如對待家人般,同心協力、同賞桐花,心境澄明,在會所內能夠一同成長。
苗栗縣身心障礙者約有 3 萬 4,000 多人,其中慢性精神患者約有 2,204 人,佔身障者約 6%。縣長鍾東錦自上任以來,致力推動身心障礙者的各項服務。為讓精神障礙者跳脫以往被照顧的角色,打破社會大眾對精神障礙者刻板印象,在社區中可以有個避風的港灣,已於 111 年在苗栗市開辦築心會所 (第 1 會所)、113 年在竹南鎮開辦合心三角會所(第 2 會所)之外,並繼續支持在銅鑼鄉開辦桐心會所 (第 3 會所)。桐心會所已於 114 年 10 月 1 日開始試營運、114 年 10 月 28 日正式開辦,並於 114 年 11 月 5 日辦理揭牌典禮。由本府向衛生福利部申請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據點計畫補助 373 萬 5,162 元,本府自籌 19 萬 6,214 元,總計開辦費 393 萬 1,376 元。
本縣精神障礙者協作模式服務據點係參考國際會所準則運作,以同儕支持、夥伴關係精神推動五大服務,分列如下:
工作日活動: 邀請成員依照自己的意願、興趣與專長參與工作日的分組。舉辦早會、午會及公共論壇,讓成員及職員一起參與會務。
舉辦成長團體/課程及活動: 增進成員人際關係、社交技巧、休閒生活及健康促進。
辦理社區活動: 辦理社區參與相關活動,尋求社區支持及倡議。
辦理外展服務: 由成員協同訪視,鼓勵社區精障者走出家中,加入據點。
連結就業服務: 結合就業資源,協助成員達成就業想望。
會所模式有別與醫療模式最大的不同在於「相信會員」,也就是相信精神障礙者的潛能。會員和職員在工作日中肩並肩協作,使會所能夠持續運作,藉以提升會員的自信心、社交能力,不因精神疾病剝奪被信任和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桐心會所目前已有 3 名會員,內部空間約有 50 坪。縣長鍾東錦表示,許多精神康復者不敢走出家門,尤其是偏鄉地區,家庭支持相對薄弱,導致精神康復者無法接觸外界。會所歡迎任何程度的精神康復者及家人,一起參加會所的活動,嘗試在會所跟大家一起生活、建立信心、產生歸屬感。桐心會所設於苗栗縣銅鑼鄉朝陽村 10 鄰朝東 50-6 號,近文林國中、銅鑼火車站,交通便利。
本縣會所開放時間原則為週一至週五早上9點到下午4點,相關服務諮詢詳如下列資訊:
| 會所名稱 | 委辦單位 | 連絡方式 |
| ---------- | ------------------------------------ | ------------------------------------------------------------------- |
| 築心會所 | 中華民國珍珠社會福利服務協會 | 地址:苗栗縣苗栗市站前1號7樓 電話:037-27508 聯絡人:柯均諺督導 |
| 合心三角會所 | 社團法人苗栗縣創世紀關懷弱勢協會 | 地址:苗栗縣竹南鎮環市路一段330號2樓 電話:037-460046 聯絡人:張少蓓督導 |
| 桐心會所 | 社團法人苗栗縣迦南身心障礙福利促進會 | 地址:苗栗縣銅鑼鄉朝陽村10鄰朝東50-6號 電話:037-986618 聯絡人:蔡靜雯督導 |
精神會所與精神病院功能比較
| 特性 | 精神病院 | 精神會所 |
| ------ | ----------------------------------------------------------------------------------------------------------------------------------- | ---------------------------------------------------------------------------------------------------------------------------------------------------------- |
| 主要目的 | 急性期治療與穩定。目標是提供密集、24小時的醫療照護,用於診斷、治療和穩定急性期、病情危急或嚴重惡化的精神症狀。 | 康復與社會融合。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社群環境,協助患有慢性精神疾病的人士恢復社交技能、工作能力和自尊心,最終目標是順利回歸社區生活。 |
| 服務模式 | 採用醫療模式。由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主導,提供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小組治療等專業醫療服務。 | 採用同儕支持與參與式工作模式。會員(而非傳統的「病人」)共同參與會所的日常運營(例如行政、餐飲、園藝等「工作單位」),強調自主性、責任感和歸屬感。 |
| 環境/氛圍 | 醫療化、機構化。通常是封閉或半封閉的環境,主要強調安全和醫療監控。 | 社區化、非機構化。營造一個類似家或工作場所的溫馨、支持性環境,強調非標籤化 |
| 住院/居住 | 住宿型。病人通常需要住院數天、數週或更長時間。 | 非住宿性質。會員通常在白天或特定時間到會所參與活動。 |
| 服務對象 | 症狀嚴重,需要立即醫療介入的患者 | 主要服務於已經接受基礎治療、病情相對穩定,但需要長期支持以維持社會功能和生活品質的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