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島遇見海洋的光── 海洋委員會攜手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打造藝術裝置《光與海的相遇》點亮海岸新風景
發佈日期: 2025-10-28 00:00:00
發佈單位: 海洋委員會
原始連接: https://www.oac.gov.tw/ch/home.jsp?id=63&parentpath=0,6&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2510290001
海洋委員會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致力鼓勵以創新藝術形式詮釋臺灣與海洋的深厚連結,讓海洋文化成為生活與創作靈感的泉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獲海洋委員會補助,於漁光島設置大型藝術裝置《光與海的相遇》,作品以可愛親和的造型與在地自然風景結合,成為島上拍照打卡新亮點,也讓更多民眾以親近的方式重新看見海洋之美。
藝術走進海岸 光影交織成為島嶼風景
《光與海的相遇》包含海洋神獸「波波」與孩童「小光」兩件作品,「波波」如同海洋的力量與守護,「小光」則代表純真與探索。兩者並置於海岸樹林之間。自完工啟用以來,吸引許多民眾駐足拍照、創意互動,成為漁光島的新地標。
本次作品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禹禹藝術工作室設計製作。禹禹藝術工作室長期關注地景對話的藝術創作,擅長從自然環境取材,打造兼具美感與互動性的作品。此次創作反映漁光島的海浪與波光,運用藍與白的清爽色系,希望營造「與海相遇,與光共舞」的沉浸氛圍。
結合教育與旅行 讓海洋意識在遊歷中萌芽
為延伸藝術裝置的社會效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也以作品為核心推出多項推廣活動。包括「光浪島‧漁光島小旅行」走讀導覽,帶領民眾以潮間帶生態、人文與藝術的角度探索漁光島海岸,從作品認識海洋的律動與社區生活的樣貌,將環境教育融入休閒體驗中。
此外,文化局與億載國小漁光分校合作辦理藝術教育工作坊,邀請學童以故事導覽、戲劇表演與手作創作等方式認識《光與海的相遇》的創作背景與寓意,並以「波波」為原型設計屬於自己的海洋神獸。孩子們透過觀察與創作,了解海洋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重要,也在參與中發展對海洋的情感連結。大型藝術作品因此不只是地景裝飾,更成為推廣海洋意識與環境教育的媒介,使藝術與教育效益相輔相成。
藝術連結生活 以創意喚起對海洋的共感
海洋委員會表示,臺南市文化局此次以公共藝術的形式展現海洋意象,成功將海洋轉化為創作題材,讓藝術成為引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起點。《光與海的相遇》不僅美化了社區景觀,更以可親的視覺語言喚起人們對海洋的情感共鳴,讓海洋文化融入地景及生活。
海委會指出,「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鼓勵各地政府、文化團體及藝術家以跨域合作方式探索海洋主題,透過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教育推廣與社區行動等多元面向,讓海洋文化更貼近民眾。此次《光與海的相遇》即是以海洋意象為核心,結合地方文化為特色,是融合環境教育與公共藝術的典範案例。未來海委會將持續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鼓勵更多創作者以藝術形式詮釋海洋議題,深化社會對環境永續與文化傳承的關注,讓海洋成為啟發創意的靈感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