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代表齊聚臺灣 共議藍碳未來—第24屆APEC圓桌會議掀起海洋共鳴
發佈日期: 2025-10-23
發佈單位: 海洋委員會
「我們的祖先,很可能過著同樣的生活。」來自APEC經濟體代表,在親身參訪淡水河紅樹林後,對臺灣的海岸治理經驗發出如此驚嘆。海洋委員會於本(10)月16日在臺北主辦的「第24屆APEC企業/私部門參與海洋永續環境圓桌會議」,不僅是臺灣最具持續性的國際平台,更成為串起亞太「人」與「海」共同記憶的橋樑。會議成功凝聚亞太經濟體共識,透過實質行動深化亞太藍碳政策建議,共同打造具韌性與包容性的藍色未來。
專家「摸」到的在地經驗:臺灣「單純美」啟發國際治理思維
在第24屆圓桌會議前,來自亞太各國的專家代表先走訪了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親手「摸」到臺灣沿岸藍碳生態與保育成果。該保留區是全臺最大的水筆仔純林。最引人注目的對話來自印尼代表的驚訝:「這太特別了!」印尼紅樹林多為混生林,與臺灣單一水筆仔純林景觀截然不同。他深受感動,表示:「我們同屬南島語系,同樣的生活形式,讓我感覺這片海有共同的語言。」同時,澳洲代表對臺灣「為生態平衡而定期修剪」的獨特作法表達肯定及興趣 ;菲律賓代表則特別關注紅樹林的歷史沿革與在地社區的參與,親眼見證臺灣如何將環境、文化、人三者結合,推動藍碳治理。
減碳武器庫要擴編!海帶、昆布有望成藍碳「新英雄」
下午的圓桌會議延續熱絡氣氛,聚焦三大關鍵主軸:政策與科學整合、碳定價與市場機制、包容性參與。會議中最大亮點,是與會代表熱烈討論「減碳英雄」定義是否擴大。除了國際公認的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外,部分專家特別指出大型海藻(如海帶、昆布等)的固碳潛力已逐漸受到國際重視,未來有望將其納入藍碳框架,擴大全球的減碳武器庫。
從科學到投資,臺灣行動力助推亞太藍碳「制度化」
這份由會議產出的政策建議文件,確立了亞太三大行動建議 ,指引區域夥伴將藍碳從概念推向制度化落實:
- 強化科學整合與制度化:將藍碳納入國家氣候政策與溫室氣體清冊(GHG inventories),並鼓勵建立區域MRV(監測、報告與驗證)標準化平台,實現科學數據共享與驗證。
- 創新金融與市場機制:發展國際標準藍碳市場 ,釐清碳權與土地權屬問題,並透過ESG債券、成果導向融資等創新金融,促進公私部門投資復育。
- 落實包容性治理與生計:推動婦女、原住民與在地社群的包容性治理,納入祖傳與傳統知識,並支持發展生態旅遊、永續漁業等社區永續生計。
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堅定表示:「臺灣不僅是藍碳合作的橋樑,更已經是行動者。」 我們已建立國家級的海草復育與紅樹林植林方法學,為藍碳的制度化奠定重要基礎,這是臺灣具體落實減碳承諾的證明。
她進一步指出,這份文件象徵亞太藍碳合作邁入制度化的新階段。臺灣將持續以「科學」為本,讓藍碳成為亞太地區共通的「減碳語言」,從海洋出發,與各經濟體夥伴攜手,共同打造具韌性與包容性的藍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