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第40週內政統計通報 (113年我國候選綠建築證書及綠建築標章核發件數計1,186件,為歷年最高)
發佈日期: 2025-10-04 02:00:00
發佈單位: 內政部
原始連接: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332273
截至113年底,我國核發綠建築標章與候選綠建築證書[1]計1萬3,670件,其中113年計核發1,186件,為歷年最高,較112年增36件(+3.1%),更較104年大幅增加527件(+80.0%)。
113年各縣市核發件數以臺北市259件最多、新北市194件次之、臺中市167件居第3。
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逐漸威脅人類生活,節能減碳及永續發展為重要之課題。近年政府持續推動綠建築政策,包括90-96年「綠建築推動方案」[2]、97-100年「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99-104年「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105-109年「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及行政院核定114-115年度「淨零建築轉型發展推動計畫」,以提升節能效率、環境品質,降低能源消耗。茲就113年綠建築推動概況簡述:
113年底我國已核發建築物綠建築標章與候選綠建築證書[3]件數累計達1萬3,670件, 113年全年計核發1,186件,較112年增加36件(+3.1%),更較104年大幅增加527件(+80.0%),以下就證書別、等級別、評估類型及縣市別等分類,說明113年我國綠建築標章推動辦理情形。
一、證書別: 113年核發綠建築標章468件(占39.5%),其中包括前鎮漁港多功能船員服務中心新建工程、民族劇場新建工程、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跨領域研究大樓(II) 及綜合大樓、祝山車站改建工程及臺北市內湖國民小學新孝悌樓新建工程等較為人知之鑽石級綠建築;候選綠建築證書則核發718件(占60.5%)。
二、等級別[4]: 113年計核發鑽石級46件、黃金級156件、銀級481件、銅級121件及合格級382件;與112年比較,銀級增加44件(+10.1%)最多,鑽石級增加10件(+27.8%)次之;合格級則減少21件(−5.2%)。
三、評估類型[5]: 依據本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之綠建築評定類型,113年評估類型以基本型735件(占62.0%)為主,其次為住宿類390件(占32.9%),廠房類39件(占3.3%)、舊建築改善類22件(占1.9%)。
四、縣市別: 113年核發件數以臺北市259件(占21.8%)最多,新北市194件(占16.4%)次之,臺中市167件(占14.1%)居第3;就銅級以上(包括銅級、銀級、黃金級及鑽石級)之件數觀察,亦以臺北市239件最多,新北市139件次之,臺中市121件居第3。若以各縣市銅級以上件數占該縣市核發件數比率觀察,六都中以臺北市92.3%最高,臺南市81.1%次之,臺中市72.5%居第3;其餘縣市以新竹市84.2%最高,嘉義市71.4%次之,新竹縣62.5%居第3。
除綠建築外,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科技的整合應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93年建立「智慧建築標章」制度並受理申請。「智慧建築標章」係提供消費者作為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使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日常營運更具智慧,實現人性化空間的理想。
[1] 綠建築標章係指已取得使用執照之建築物、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認定之合法房屋、已完工之特種建築物或社區,經內政部認可符合綠建築評估指標所取得之標章;候選綠建築證書係指取得建造執照之建築物、尚在施工階段之特種建築物、原有合法建築物或社區,經內政部認可符合綠建築評估指標所取得之證書。
[2] 90年行政院核定「綠建築推動方案」,要求工程總造價達新臺幣5千萬元以上的公有新建建築物必須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並持續鼓勵民間業者興建綠建築。
[3] 凡規劃設計合於綠建築評估指標之建築物,於取得建造執照尚未完工領取使用執照者,可申請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領取使用執照後可申請取得建築物標章,兩者可能於不同年度取得。
[4] 96年1月1日推行「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評定綠建築等級由合格至最優等依序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等5級,「未分級」係指採2005年以前綠建築評估之認可案件。
[5] 「基本型」係我國原有綠建築評估一體適用的通用版本,經參酌美、日、英等國家綠建築評估制度,將使用型態較為不同的廠房與住宿類獨立訂定「住宿類」、「廠房類」,為鼓勵舊建築物進行改善,訂定「舊建築改善類」及為使綠建築範圍可擴大形成更完整的區域,訂定「社區類」,另為與國際接軌,自106年7月1日起增加境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