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探索二十一世紀東亞體制韌性特刊」徵稿啟事 (114年10月01日)
發佈日期: 2025-09-30 16:00:00
發佈單位: 國科會
原始連接: https://www.nstc.gov.tw/folksonomy/detail/61694b87-c969-4669-8535-8a2174d29f18?l=CH&utm_source=rss
特刊編輯
- 張佑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黃凱苹(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期刊說明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所發行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預計出版「探索二十一世紀東亞體制韌性特刊」,特此公開徵稿。
-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為科技部TSSCI綜合類第一級核心期刊。為增進讀者與作者的對話交流,自2018年起,已陸續展開各類主題之特刊徵稿。
特刊主題說明
全球治理模式已悄然轉變,挑戰了我們對政權發展軌跡的既有假設。東西方國家的民主倒退現象促使學者們探究民主受侵蝕的原因,近來則逐漸轉向理解受威脅的民主國家如何抵禦威脅並展現韌性(Levitsky 和 Way 2023)。歷史上,民主鞏固理論假設存在一個穩定的最終狀態。然而,當代分析顯示民主從未完全鞏固;它的保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種重新定義將視角從目的論轉向實用、以過程為導向的觀點,認識到即使在已建立的體系中,民主的穩定也不是理所當然的,需要積極的調適和捍衛(Merkel 和 Lührmann 2021)。
與此同時,威權政體面對內外部壓力展現出驚人的韌性,推翻了早期理論中常預測其因合法性薄弱或過度依賴強制力而固有的脆弱性(Nathan 2003)。黎安友(Andrew Nathan)關於「威權韌性」的開創性概念,在解釋許多政權,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在經歷天安門事件等重大挑戰後,為何能存活並重新鞏固權力,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些政權不僅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倖存下來,更積極發展出複雜的策略以集中權力並遏制反對勢力(Sinkkonen 2021)。這不僅是生存動機,它更指出威權主義內部存在一種複雜、適應性強甚至具創新性的能力。在這種能力下,威權政體會主動地相互學習,並從它們所察覺到的民主弱點中汲取教訓,進而鞏固自身的統治(Curato and Fossati 2020)。這種動態挑戰了將威權主義視為靜態或本質脆弱的簡單觀點,反而突顯它們是強大且持久的政治體系,需要對其適應機制進行更深入的比較分析。
「韌性」的概念因此成為當代政體研究的核心,提供了一個理解政治體系(無論其類型為何)如何承受、適應並從挑戰、威脅和危機中恢復,同時又不損害其核心原則的架構。本期特刊旨在匯集關於民主韌性與威權韌性的研究,以深化對此一概念的理解。儘管這兩種類型的政體在運作上依賴不同的制度安排,但其核心共同點在於它們能否為公民或國民帶來有形和無形的利益。本期的系列文章將深入探討21世紀東亞地區政體生存韌性的來源、後果和更廣泛的影響。我們將特別著重於研究公民和一般民眾對其政權的態度,以及這些態度如何因應菁英收緊控制或反之推動自由化等行動而演變。
研究主題
自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止,本刊接受以下議題之英文稿件:
- ★公民對政權的支持:工具與規範合法性(Citizen Support for Regimes: Instrumental vs. Normative Legitimacy)
- ★政治信任及其對韌性的影響(Political Trust and its Impact on Resilience)
- ★民主倒退中的公民參與與抵抗(Citizen Engagement and Resistance in Democratic Backsliding)
- ★經濟表現對支持度的影響(Impact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on Support)
- ★威權背景下菁英行動與民意控制(Elite Actions and Public Opinion Control in Authoritarian Contexts)
參考文獻
投稿方式
來稿請於本刊線上投稿系統(http://jssp.rchss.sinica.edu.tw/)「探索二十一世紀東亞體制韌性特刊」專區投稿,我們將以本刊一貫的標準安排審查。
聯絡資訊
- 聯絡人:編輯助理簡心怡
- 電話:02-2789-8143
- 信箱:issppub@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