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第34週內政統計通報 (113年國人平均壽命80.77歲,較112年增加0.54歲)
發佈日期: 2025-08-23 01:00:00
發佈單位: 內政部
原始連接: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330568
- 113年全國死亡人數計20萬1,313人,較112年減少3,889人,其中65歲以上死亡人數為15萬2,593人(占全國75.80%)。
- 113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77歲,其中男性77.42歲、女性84.30歲,分別較112年增加0.54歲、0.48歲、0.56歲。
為明瞭國民平均餘命<sup>1</sup>水準,世界各國對生命表之編算均甚重視,並將國民平均餘命列為衡量該國基本健康評估、整體社會經濟福祉及國家競爭力評比的重要統計指標。我國係由內政部按年編布簡易、原住民及特定死因等生命表,提供政府有關人口政策、人力規劃、衛生保健等參考及學術研究之用。
本部就全國、各直轄市、縣市(不含金門縣、連江縣)資料<sup>2</sup>,並按全體、男性、女性等分類編算簡易生命表。茲就113年簡易生命表編算結果摘要分析如下:
一、死亡概況
(一)死亡人數: 人口雖持續老化,但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及糖尿病死亡人數較上年減少,113年國人死亡人數計20萬1,313人,較112年減少3,889人,其中以65歲以上死亡人數居多,為15萬2,593人(占75.80%)。
依性別分,男性死亡人數(11萬6,090人)較女性(8萬5,223人)多3萬867人;與112年比較,男、女性分別減少2,718人及1,171人。
另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13年因COVID-19疫情死亡為2,962人、因糖尿病死亡為1萬663人,分別占全體死亡人數之1.47%及5.29%,較112年分別減少6,000人及962人。
(二)粗死亡率: 113年全國粗死亡率為8.60‰,較112年減少0.19個千分點。男性粗死亡率(10.06‰)較女性(7.18‰)高出2.88個千分點,與112年比較,男、女性分別減少0.25個及0.13個千分點。
(三)標準化死亡率: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113年全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10.27人,較112年429.57人減少4.49%,較103年443.50人減少7.49%。
二、平均壽命
(一)全體: 113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77歲,較112年80.23歲增加0.54歲,較103年79.84歲增加0.93歲。
(二)性別: 113年我國男性平均壽命為77.42歲,女性為84.30歲,男、女性平均壽命相差6.88歲,與112年比較,男性增加0.48歲、女性增加0.56歲。
(三)直轄市: 以臺北市83.40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及高雄市,男、女性亦以臺北市最高。6直轄市在全體、男性及女性平均壽命皆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
(四)縣市: 以新竹市81.52歲最高,以臺東縣為75.97歲最低。由分析發現,東部縣市平均壽命較西部各縣市低。
三、國際比較
(一)觀察各國平均壽命<sup>3</sup>,男性平均壽命前5名之國家係瑞士、瑞典、挪威、義大利及新加坡;女性則以日本、南韓、西班牙、瑞士、新加坡及法國居前5名。與聯合國公布最新全球平均壽命相比,我國男性較全球男性多6.7歲,女性多8.3歲,顯示我國平均壽命高於全球平均水準。
(二)觀察近10年世界主要國家平均壽命,2019年以前平均壽命雖略有波動,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20至2022年間因COVID-19疫情嚴峻,各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呈現下降情形;但隨著疫情趨緩,多數國家平均壽命再度緩步上升。
<sup>1</sup> 平均餘命係假設一出生嬰兒遭受到某一時期的每一年齡組所經驗的死亡風險後,能存活的預期壽命,亦即達到某歲以後平均尚可期待生存的年數,稱為某歲的平均餘命,又稱某歲的預期壽命。零歲的平均餘命特稱為「平均壽命」。
<sup>2</sup> 編算簡易生命表,係利用內政部戶政司提供之年齡別死亡人數、年中人口數及新生兒月別出生人數,以及衛生福利部提供06個月新生兒的月齡別死亡人數等數據資料。
<sup>3</sup> 各國平均壽命因資料年別、發布周期及計算方式不同,進行國際比較時,其基礎容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性。本部參考聯合國網頁(網址:http://data.un.org/en/reg/g1.html)及各國最新統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