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課】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辦理「第五屆榮譽步道師」活動
發布日期: 2025-08-22
發布單位: 玉里鎮公所
資料來源: 玉里鎮公所
第五屆榮譽步道師舉薦簡章
1. 緣起
鑒於現行法規無法滿足對步道傳統工法、國寶級匠師的保護與傳承,我們期待透過彰顯對於傳承各族群手作步道傳統工法相關之文化系統,如生態知識、在地智慧、文化價值、身體知識等及其技藝與實踐具有顯著貢獻者,帶動社會關注,一方面集合眾人之力保存、傳承珍貴的工藝技術,促進持續傳習與實踐,同時提升社會大眾對手作步道與步道學體系認識。因此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以下簡稱千里步道)研擬「榮譽步道師」之審議與認定辦法,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擔任審議小組委員,於2019年開始,舉辦第一屆榮譽步道師頒證大會,至今已舉辦了四屆、共十二位/組榮譽步道師的頒證。
第五屆榮譽步道師舉薦之作業流程及相關資訊,敬請參考以下說明。
2. 舉薦方式
(1)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2) 提報資格: 國內外依法立案之人民團體/單位、政府機關、學術單位皆可依以下流程填具相關資料進行提報。
(3) 舉薦原則: 對於傳承各族群手作步道傳統工法相關之文化系統,彰顯生態知識、在地智慧、文化價值、身體知識等及其技藝與實踐具有顯著貢獻者,同意將該技術保存、傳承及公開,同時應符合以下條件:
- 充分掌握該項傳統技術所需相關知識及執行程序。
- 正確體現、執行該項傳統技術之能力。
- 傳習該項傳統技術之溝通及輔導能力。
(4) 提報日期: 即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止。
(5) 提報資料: 提報單位應依以下項次詳實填寫,並妥善彙整以利審議
- 受舉薦人/團體基本資料。
- 舉薦原因:以圖文或動態影像說明該項傳統工法如何展現在地智慧及其文化價值。
- 受舉薦人/團體事蹟:以圖文或動態影像說明受舉薦人/團體具備該傳統工法之執行技術與能力。
- 提報單位資料:
- 資料格式:
- a. 如薦舉事蹟以圖文呈現,應以彙整成一份電子檔、檔案大小不超過50MB為原則,以常見文書檔案格式為限;
- b. 如薦舉事蹟以動態影像呈現,以不超過20分鐘為原則,並上中文正體字幕;如口述包含族語,字幕應以族語和漢語翻譯並陳。
- c. 相關格式請參閱附錄一。
(6) 提報方式: 彙整上述提報資料後,請以電子檔案寄送至台灣千里步道協會電子郵件信箱:tmitrail@tmitrail.org.tw ,或是將紙本資料寄送至 「231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三段236號3樓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收。
(7) 提報流程:
[第五屆榮譽步道師薦舉提報流程圖] (這裡應該放置流程圖的圖片或連結)
3. 舉薦說明
手作步道的定義,從字義上來看為「係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本體或附屬設施之施作與相關技術之應用,並依循手作步道基本原則,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增進步道的永續性與整體性。」。而手作步道理念的提倡,乃是基於環境倫理,在過度依賴重機具的發包工程與民間自力以廢料營造步道的方式之外,提倡運用簡單的工具、就地取材,結合志工參與、眾人合力,以符合自然環境及文史特色的手作工法,維護及修復步道。
因此,手作步道的基本原則首重環境生態,強調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等。而許多傳統建築、步道修繕工法,往往是數百年來居住於此的人們,順應環境所發展出來,兼顧了使用者需求與棲地環境的特殊性,所以手作步道的第二原則便是考量人文歷史,挖掘、依循傳統工藝技術、在地知識,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隨著現代化與科技的發展,許多反映在地環境的工藝逐漸為現代的材料與工具所替代、消失,步道的營造方式也失去對人與土地互動關係的思考。手作步道關切的不僅止於技術層面的施作工法理念,更希望透過對生活哲學的探究,喚醒人們對環境倫理的反思。傳統工法的保存與傳承,同時兼具上述不同層次的關照內涵,而保有如此傳統工法技術與在地智慧的匠師,隨著時間日益凋零、佚失,系統性的發掘與紀錄迫在眉睫!是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自2019年起舉辦「榮譽步道師」之舉薦、審議及頒證,至今已舉辦了四屆。
在第四屆榮譽步道師審議小組會議中,亦針對榮譽步道師的審查與認定辦法進行修訂,其中更將榮譽步道師的徵件範圍從台灣擴大至亞太地區,以擴大步道與文化技藝的保存範圍。榮譽步道師,指傳承各族群或社群與自然環境互動過程中,所發展與手作步道傳統工法相關之文化系統,彰顯生態知識、在地智慧、文化價值、身體知識等及其技藝與實踐具有顯著貢獻,其技藝具稀有性且有保存急迫性、能凸顯族群文化代表性、呈現生活特色與在地知識、表現地方多樣性,且能持續傳習與實踐等,經由訪查或舉薦,齊備相關事蹟佐證資料,經審議後認定之個人或團體。 此外,修正後的「傳統工法」定義也更為完整:指各族群因長時間利用自然資源進行與步道及附屬設施相關之維護、修復所不可或缺的傳統技術,及前述傳統技術操作上必要工具的製作修理、材料之生產製造或配套的歲時祭儀等傳統技術及知識。
自2019年第一屆起,「榮譽步道師」的尊榮已經被頒授給十二位/組實至名歸的匠師。第一屆三位榮譽步道師分別是屏東來義的呂來謀(Valuavu Tuquljingid)、新竹關西的羅吉榮,以及南投信義的伍玉龍(Eumeen);2020年第二屆榮譽步道師頒授給屏東霧臺的杜忠勇(Ripunu)、花蓮吉安的林先朝、以及新竹北埔的范光政;2022年第三屆榮譽步道師則頒授給屏東霧臺的禹弘仁(Kelele)、澎湖湖西的許仁雄,以及新竹竹北的謝見祥三位匠師。2024年秉持傳承精神,持續辦理第四屆榮譽步道師的頒證典禮,頒授給高雄六龜的謝福興、澎湖湖西的紅羅村石滬工班與屏東來義的白鷺部落 masa'e 古道祭。(詳見附錄二)
為持續推動在地步道傳統工藝及智慧的保存,預計將於2026年4月25日舉辦第五屆榮譽步道師的頒證典禮。依照往例仍廣邀各界推薦合適人選,舉薦期自即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截止,由千里步道協會邀請相關領域審議委員決議公告人選,並於2026年2月28日前配合完成紀錄短片之拍攝。(歷年榮譽步道師紀錄片: https://reurl.cc/XW1Zje )
附錄一. 舉薦及審議相關表格
提報表單:
千里步道「榮譽步道師」舉薦提報表
受舉薦人/團體基本資料
受舉薦人/團體照片
所屬族群 ❏ 原住民族:____________
❏ 漢民族:______________
❏ 其他:________________
性別
出生年月日
居住地
聯絡電話
電子郵件
居住地址
舉薦理由(可複選)
❏ 具稀有性且有保存急迫性
❏ 凸顯族群文化代表性
❏ 呈現生活特色與在地知識
❏ 凸顯地區多樣性
❏ 持續傳習與實踐
❏ 其他:
舉薦理由總說明:
<br>
個人/團體簡歷
(條列或簡述受舉薦人/團體的背景、重要事蹟)
<br>
<br>
<br>
學藝過程
(說明受舉薦人/團體學習該傳統工法的過程)
<br>
<br>
<br>
實踐場域
(說明該傳統工法實踐的步道位置、環境概況、流傳範圍)
<br>
<br>
<br>
傳統工法特徵
(以圖文說明受舉薦人/團體所傳習之傳統工法,其操作時機、工序、目的、材料、與環境相關之考量、該工法之族語、演變等)
<br>
<br>
重要工具
(以圖文說明操作該傳統工法時所需的工具、使用方式、使用時機等)
<br>
<br>
工法文化特色與價值
(說明該項傳統工法與受舉薦人/團體之族群文化的相關性、文化意義、環境價值等)
<br>
<br>
提報團體資料
單位名稱 立案字號(政府機關免填)
聯絡人 職稱
聯絡電話 電子郵件
聯絡地址
團體相關事蹟
(條列或簡述提報團體之相關事蹟)
<br>
<br>
<br>
<br>
免責聲明
本單位運用於舉薦「榮譽步道師」提報之圖文資料,皆為本單位所拍攝撰寫、或取得拍攝撰寫者之同意,引用資料與文獻亦詳實註明出處來源。如有侵害第三人合法權益之情事,由本單位負責處理並承擔一切法律責任及費用。
<br>
立書人:
<br>
提報單位:
<br>
負責人(簽章):
<br>
時間:
<br>
<br>
<br>
受薦舉人同意書:
本人/團體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意_____________________單位/團體,代表本人/團體蒐集、紀錄及彙整相關資料,提報參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榮譽步道師」薦舉審查,並同意於獲得榮譽步道師資格授予後,參與推動傳承技術與實務經驗、工作倫理、專業知識之人才養成相關之各類活動。
<br>
同意人:
<br>
身份證字號:
<br>
戶籍地址:
<br>
日期:
<br>
<br>
<br>
<br>
審查表單(由審議委員填寫):
千里步道「榮譽步道師」審查表
受薦舉人/團體
提報團體名稱
提報日期
傳統工法名稱
審查評估說明
認定原則 是否符合 理由說明
該項傳統工法是否符合,各族群因長時間利用自然資源進行與步道及附屬設施相關之維護、修復所不可或缺的傳統技術,及前述傳統技術操作上必要工具的製作修理、材料之生產製造或配套的歲時祭儀等傳統技術及知識。
❏ 符合
❏ 未符合
受薦舉人/團體是否:
充分掌握該項傳統技術所需相關知識及執行程序。
正確體現、執行該項傳統技術之能力。
傳習該項傳統技術之溝通及輔導能力。
❏ 符合
❏ 未符合
<br>
(三項須同時符合)
審查綜合說明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經上述審查評估,該受薦舉人/團體是否符合「榮譽步道師」認定資格
❏ 符合
❏ 未符合
其他建議
<br>
<br>
<br>
<br>
<br>
<br>
審查委員簽名: 年 月 日
<br>
附錄二. 歷屆榮譽步道師簡介
第一屆榮譽步道師
呂來謀(Valuavu Tuquljingid)
呂來謀來自屏東三地門排灣族的達瓦達旺(Tjavatjavang)部落,由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推薦。他從小生活在舊部落的「石頭城市」,由石板構築成的家屋、石頭鋪成的道路,更是他努力推動傳承的使命。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呂來謀
https://reurl.cc/W36AKD
<br>
<br>
羅吉榮
羅吉榮從小生長的新竹關西,是古大漢溪河道沖積區,紅土卵石是當地標誌性的特色元素,他不僅習得一身運用卵石疊砌駁坎的技藝,各種客家人就地取材、善用山林資源的生活器具也難不倒他。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羅吉榮
https://reurl.cc/VEA09y
<br>
<br>
伍玉龍(Eumeen)
伍玉龍是第一屆三位榮譽步道師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是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部落布農族人,曾任玉山國家公園嚮導、巡山員、神鷹搜救隊隊長,指導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營建技術傳習,2009年更率領歐都納世界「七頂峰」攀登隊,在登山界有「台灣雪巴」之稱。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伍玉龍
https://reurl.cc/4aK69L
<br>
<br>
第二屆榮譽步道師
杜忠勇(Ripunu)
臺灣中央山脈南部擁有大量頁岩及板岩結構,因此發展出特殊的石板文化。在屏東霧臺的阿禮部落中,老師傅杜忠勇自10歲開始隨父親及部落長輩工作,從旁觀察學習,已累積約70年的經歷,老師傅的技法相當熟練,順手可將石板疊砌起來。阿禮部落內的連通道、以及部落對外的聯通道-Sasadra古道,都有一部分是出自杜老師傅之手;其所擁有的傳統砌石技術及豐富經驗,是今時難得的瑰寶。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杜忠勇
https://reurl.cc/1Y6KZY
<br>
<br>
林先朝
花蓮吉安鄉南華村擁有傳統的砌石工法與菸樓建築,但這些文化隨著歲月而逐漸流失。為了留下古老智慧與技藝,林先朝老師傅帶著社區青壯年與時間賽跑,積極進行社區景觀復舊計畫,從傳統砌石工法與菸樓建築技藝的傳承開始,持續推動村庄傳統聚落樣貌的保存運動,將這些珍貴資產留下。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林先朝
https://reurl.cc/mL8xGj
<br>
<br>
范光政
在純樸的北埔南外社區客家聚落中,隱藏著一位資深的打石師傅--范光政,他從小跟著父親與鄰近的打石師傅學習打石、剖石,與堆砌駁坎,在耳濡目染中練就一生的技藝。范老師傅從自家田園開始實作剖石和堆砌駁坎技巧,包含石階、石圍牆、洗衣板、磨刀板等,至今仍廣泛運用於生活之中,是在地非常少數仍保有技藝與工法的老師傅。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范光政
https://reurl.cc/ogk8eQ
<br>
<br>
第三屆榮譽步道師
禹弘仁(Kelele)
禹弘仁從家族父兄學習砌石及取石技術,並且努力精進技術,在協助他人搭蓋石板屋,或者再次搭建第二棟石板屋時,都能看到許多傳承的技術與自己創造的思想,並且提拔年輕族人、傳承技術,不遺餘力。大武部落內許多的石板屋搭建或者部落砌石工程,仍可見到他矯健的砌石身影,是部落公認砌石技術超群的耆老之一。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禹弘仁
https://reurl.cc/x3l4nL
<br>
<br>
許仁雄
許仁雄老師傅從小跟隨家中長者學習硓𥑮石畚箕井與菜宅的疊砌方式,菜宅體現了「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精神,但近年來硓𥑮石的原料──珊瑚礁已禁採,加上現代化的網室發展、水泥的使用等,傳統硓𥑮石疊砌工法已漸漸失傳。而許師傅將歷史文化地景之保存維護、再生利用等技術傳承給下一代,讓獨特的文化資產得以延續,實為重要的文化保存推手。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許仁雄
https://reurl.cc/rYLA1N
<br>
<br>
謝見祥
謝見祥阿公從小跟隨父親習得開田、做茶、砌石駁等技術,以頭前溪帶來的卵石堆疊梯田,每個步驟都不馬虎,紮實的工法讓家鄉梯田近40年仍屹立不搖。而灌溉水圳、通往山區工作的道路,亦是謝阿公親手以卵石疊砌鋪設而成,為人、土地、環境的和諧共處做出了最佳示範。藉由阿公精湛的技藝,讓寶貴的傳統知識能夠延續,更讓璞玉田的價值得以受到重視。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謝見祥
https://reurl.cc/VW8l1A
<br>
<br>
第四屆榮譽步道師
謝福興
謝福興先生家族務農,他自小從祖父、父親輩習得傳統砌石工法。由於謝家的田地是緊鄰荖濃溪的「河壩地」,只要逢雨,湍急的水勢就有可能沖毀田地,謝老師傅利用荖濃溪的石頭,以簡單的工具「石挖仔」、「鐵橇」與「畚箕」,自行用人力砌石--「咬(Ngau)」和「楔(Xiab)」的工法技巧,修補家中五分半的耕地。老師傅順應荖濃溪周邊環境而發展出砌石工法與在地智慧,也不忘提攜後代,持續教授工法技術,並將傳統砌石運用在現代「河溪治理工作」,帶動自然環境遭破壞與修補的反思。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謝福興
https://reurl.cc/5RMz4n
<br>
<br>
紅羅村石滬工班
紅羅村石滬工班由幾位資深匠師帶領,致力培育在地青年傳承石滬工法,近年來已逐步修復多處聚落中的石滬文化地景。匠師工班精準掌握石滬修復的工序,以及配合水文、潮汐、穩固平整需求的選石和砌石工法,整個團隊不僅傳承了澎湖早年的集體海洋記憶、保存與自然共好的石滬建造及修復工法,也從年輕人返鄉推廣傳統文化智慧的環境教育、系統性爬梳歷史資料及紀錄石滬修復的過程中,找出與石滬相關權人及社區的共榮模式,同時帶動社會的參與和關注。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紅羅村石滬工班
https://reurl.cc/89q8vg
<br>
<br>
白鷺部落masa'e古道祭
在排灣族的幾個重要祭典中,「修路」是祭儀前籌備的一環,用意是讓祖靈可以回來,也讓獵物可以進來;而中排灣的屏東來義南三村,更進一步發展出每年一次的「masa'e古道祭」,即修路納福的祭儀,並維持至今。在白鷺社區排灣族古道祭中,部落展現的社群凝聚力、對於公共使用通道自發性的維護、以及傳統儀式的傳承,反映出每年受到汛期颱風季節影響後,族群定期維護周邊自然環境,避免天災造成人禍,是人與自然相敬、相生、相惜的最佳實踐。
Youtube影片:
【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
白鷺部落masa'e古道祭
https://reurl.cc/Nxq9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