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公共藝術作品『時間織軸』 榮獲第九屆公共藝術獎佳作獎
發佈日期:2024-12-05 07:41:00
發佈單位:臺東縣
發佈部門:
原始連接:https://www.taitung.gov.tw/News_Content.aspx?n=13370&s=135788
史前館公共藝術作品『時間織軸』 榮獲第九屆公共藝術獎佳作獎
新聞: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公共藝術作品『時間織軸』,從161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九屆公共藝術獎佳作獎。該作品由藝術家林介文(Labay Eyongc)創作,並藉由「編織記憶—拆毛衣」民眾參與工作坊,由參與民眾共同執行拆解、整經、配色製成作品材料,提供藝術家創作出有別於苧麻、香蕉絲等原民傳統織材的藝術亮點,訴說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作品設置於史前館一樓側廊木平台上,是觀眾最常駐足停留欣賞的藝術品。
林介文為臺灣花蓮太魯閣族藝術家,創作形式多元,包含金工、軟雕塑、空間裝置、公共藝術等,作品通常結合多媒材使用、空間運用及現代創新手法形塑其個人獨特風格。關於『時間織軸』這件作品,她表示,時間是醞釀任何文化最主要的元素,對於泛泰雅族的織布文化而言,時間也在其之上留下了不同層次的韻味。一般人對臺灣織布文化的了解最早追朔到荷蘭據臺時期,原住民用鹿角與荷蘭人交換毛線,使原本簡單的白和其他自然染色的顏色增添了正紅色,這個時期泰雅族人把大量的紅色運用在織布之上。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開放宗教信仰,傳教士將美軍捐獻的物資發放給貧窮的原住民村落,當時的婦女們拿到毛衣之後不是拿來穿,而是拆了它,將毛線配色做成線球,然後織成Gabang(被毯)。這種回收毛衣製作的被毯還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Tambrigen”為交換之意。
史前館表示,從典藏品織布材質的演變,我們可以讀到時間與政治等因素,改變了原住民族傳統織布創作的模式,且不同時代的織品有著不同的樣貌,是當代文化復振很重要的文化資產。『時間織軸』是藝術家以這一段臺灣織布民族,編織材料的歷史進程進行的創作發想,歡迎民眾來館參觀。
文化部第9屆公共藝術獎自113年6月中旬徵件,針對110至111年間完成的公共藝術計畫進行評選,全國計有161案報名,其中45件作品進入複審,經由評審團實地勘查,確認作品與環境融合度、維護情形與現況,並聽取簡報及答詢,深入了解創作理念、意義及計畫效益後,決選出各獎項共32案得獎者。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www.nmp.gov.tw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NMPrehistory